须警惕购物狂欢背后的借贷消费隐患
来源: 发布日期:2019-11-14 浏览次数:浏览

据统计,今年“双11”全天天猫成交额超2684亿元,京东累计下单金额超2044亿元,均创历史新高。 经过11年的发展,如今“双11”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购物狂欢节。在这些振奋人心的数字背后折射出的是我国消费市场的强劲动力,是消费升级所释放出的巨大潜力。

但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一个新现象,即如今95后的年轻人已经越来越成为了网络消费的主力军。有数据显示,在2017年参与“双11”的95后消费者占比就已经超过两成,如不出意外,今年的占比将继续扩大。由于95后目前大多是在校学生或职场新人,一般并不具有较强的消费能力,所以这个年轻群体更倾向于通过超前消费或者借贷消费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购物需求。不久前,南都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95后消费分期用户成长性调查报告》显示,在18-34岁的年轻人中,22-25岁的群体使用分期消费的比例最高,达55.94%。

另有资料称,在过去两年中,淘宝的月度活跃用户增长了2.26亿,其中70%的新增用户都来自于三四线及以下地区。消费下沉固然是消费升级的重要体现,但是我们同样不应忽视的是伴随消费下沉而出现的借贷消费的增长。

借贷消费的流行已经导致了未偿信贷数额的大幅增加。央行在日前发布的《2019年第一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中提到,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为797.43亿元,创下历史新高。而在2010年这个数字才只有88.04亿元。

同时,名目繁多的校园贷平台还为囊中羞涩的在校学生们提供了银行体系外的借贷渠道。这些校园贷往往利率奇高,而且处于法律的灰色地带。一旦借款学生无法按时偿还贷款则有可能受到暴力催债的威胁。近年来由校园贷而引发的惨剧已经屡屡见诸媒体。从这些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借款学生所欠的款项数额实际上并不是特别巨大。可以想象,他们之所以会被逼上绝境,很可能是因为受家庭经济条件所限,实在无法偿还欠款。

对金融机构来说,借贷消费在中低收入群体中的普遍流行会带来较大的违约风险,进而可能给我国的金融系统埋下安全隐患。为此,相关监管机构已经采取相应措施。今年8月北京银保监局明文要求加强对信用卡的授信管理,而教育部与银监会也已经联合发布文件,要求各高校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日常监测机制和实时预警机制。这些加强监管的举措无疑将会为借贷消费在中低收入群体中的蔓延踩下急刹车。

在政府部门加强金融监管的同时,社会也应当积极倡导理性消费的价值观。如今在商家铺天盖地的营销话术引导下,“买买买”成了很多人的消费座右铭,以至于让一些年轻人不惜举债购买不必要的奢侈品。这种过度消费行为其实是在透支个人和国家的未来。因此,社会有必要形成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的舆论氛围,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更清新的活力。

一年一度的“双11”购物狂欢节已经成为我国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增长的重要引擎。“双11” 连年创下新高的成交额也是我国经济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有力证明。不过,我们在为消费市场的繁荣而欢欣鼓舞的同时,也需要对其背后借贷消费的日益流行保持必要的警惕。国内外的无数经验已经证明,理性消费习惯才是维持消费市场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