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8年9月,全国法院累计发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1211万例,共限制1463万人次购买机票,限制522万人次购买动车、高铁票,322万名失信被执行人迫于信用惩戒压力自动履行了义务。(新华社消息)
失信被执行人,是指拒不履行法院生效判决的债务人,也就是大家俗称的“老赖”。惩治“老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老赖”来说,普遍的心理是“只要脸皮够厚,手段够黑,总有熬过去的一天。”近年来,准格尔旗人民法院开设的“失信曝光台”让“老赖”无处躲藏,使其信用评价和个人名誉、生存空间直接联系。失信联合惩戒机制的建立与实施,对失信人予以严厉惩戒,能够有效增强对失信人的震慑效力,为守护社会诚信构建了一道有力屏障。
赖皮之人,人人厌之,而“借钱时装孙子,还钱时成大爷”的“老赖”们更令人恨之入骨。因其不讲诚信,哪怕在法院判决后,也仍然存在执行难,此类将借钱不还“进行到底”的“老赖”行为,成了当下人心之痛、社会之伤、国家之忧。因此,近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黑名单制度”。
老话说的好,“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强。”守信不单是个人修养的证明书,也是社会运转的润滑剂。有学者说,信任是一个复杂社会的简化机制。在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社会,人际交往既亲密又清澈,社会治理既简单又高效。而一旦假货招摇过市,人们只能劳心费力地去学习如何识别真品;一次出尔反尔,“人格担保”黯然失色,定金、抵押不断加码。
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中,建立“黑名单”制度,是行之有效的做法。对那些长期欠钱不还、东躲西逃的“老赖”行为,国家通过立法,真实采集其信息,动态录到网络上,如此阳光公开,既方便各方查询,也利于奖惩结合,足以让“老赖”从此担负起一生无法承受之重。对突出的诚信缺失问题,既要抓紧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又要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惩戒机制,使人不敢失信、不能失信。这也再一次体现了国家维护守信者,使诚信成为社会道德、经营行为、政治文化等领域的正向“砝码”,成为增添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正能量”。
褒奖诚信、惩戒失信,可以向全社会传递出明确的导向信号,有助于放大诚信的价值与红利,对失信人形成强大的压力。无论是社会文明进步,还是经济快速发展,都需要夯实诚信基石,决不能让失信行为肆意滋生,只有切实提高失信成本,提升守信价值回报,才能让诚信蔚然成风,守护社会和个人的丰厚诚信红利,实现和谐文明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