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个人信息的防护“堤坝”
来源: 发布日期:2020-05-08 浏览次数:浏览

5月7日央广网报道,近日有记者调查发现,网络中存在大量公开售卖包括银行流水、酒店开房信息等仅在少数渠道可以获取的公民个人隐私信息,准确度之高令人触目惊心。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数据大量来自“内鬼”和“黑客”渠道,建议有关部门及时从销售渠道端追查非法交易,遏制“黑产”泛滥。

在这样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姓名、电话、居住地址等个人信息早已成为使用应用软件的“门槛”,用户信息泄露事件的层出不穷,标示着个人信息保障防线的构筑速度远未跟上互联网快速扩张的脚步。应用软件技术开发的疏漏、企业管理的松散、监管部门力度的不到位,这些潜在漏洞犹如一把可聚合的暗剑,游走在众人安全的面门之上,不知何时降落到何人。

个人信息是一个人的名片,是一个人展示自我的征信标签,它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相关平台和机构利用大数据,深层次分析我们上网、日常生活留下的痕迹,可轻松掌握我们的经济状况、平常生活习惯、个人性格特点等,从而在商务、消费、交通等等方方面面影响着我们。如银行通过交叉比对收集的网购记录、通信记录、信用卡消费记录等,筛选出高信用度的优质贷款用户,提供给他们无抵押无担保借款,并精准推荐符合客户生活习惯的理财产品。若优质客户的信息被不法分子所获取和利用,则会产生冒名借贷等众多不良事件,从而对银行和信用用户双方产生严重影响。

个人信息的泄露可能就在人们的不经意间,一些意想不到的地方或将成为其利益乃至安全的重大威胁。被我们放心卖出的格式化后旧手机,在专业人员技术手段恢复下,可获取我们以前手机里的各种账号及浏览记录;随意搜到的公共Wi-Fi往往成为信息“裸露”的最好接口,连上假冒的公共Wi-Fi或被黑客利用的公共WIFI后,用户传输的数据将直接暴露在监控者眼前,账号信息或交易密码都将被“偷窥者”一览无余。身边这些潜在的“坑”时刻提醒着我们,保护个人隐私的弦时刻不能松、安全防范的知识和技能必须掌握、识别不法分子的伎俩需要再擦亮眼睛。

市民注重个人信息的安全防护仅仅是第一道安全屏障,还需要企业和监管单位联手,严格落实责任、提升检测技术、有效综合治理,共筑用户信息安全的牢固“堤坝”。各大运营商应扎牢“使用的缺口”,严格落实相关部门的各项要求,建立信用管理制度、安全评分制度,以此确定代理商准入资质和门槛,保障用户信息存储、使用的安全性;利用新技术新措施提升“堤坝”的质量,利用技术反制个人信息泄露,提升信息管理水平。监管部门需继续加大打击泄露公民个人信息违法行为力度,防范、避免千里“堤坝”溃于蚁穴。网信、公安、通管、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等职能部门要联手合力进一步加大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及时切断恶意运营商利益供应链;对运营商窃取隐私、诱骗欺诈、制造后门等违法活动,严格按照刑法、网络安全法等依法惩处。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需要与使用者的安全线并驾齐驱,只有把好安全关,筑牢人们可信赖的个人信息防护“堤坝”,才能让公众敢于将个人信息交付在新技术之上,才能让新技术真正给公众带来快捷便利、安心舒心的生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