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新修订的《北京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自今年5月15日起施行,其中增加的“在地铁车厢内严禁进食(婴儿、病人除外)”这一规定引发广泛关注。到今天,新规已施行了两个月,记者探访多条线路发现,依然有乘客在地铁车厢内旁若无人吃包子水果等食物,管理员表示,只能劝。
地铁禁食主要是针对一些无视公共环境的陋习,如吃零食、有刺激气味的食品、抛洒饮料等等,有很强的现实合理性,但是单纯的禁止是否最优的手段,显然还值得实践来验证。然而,一旦通过规定的形式确定下,就有严肃性。
从一些城市实施的地铁禁食做法来看,大多陷入执法难的困境,掉入了法不责众的窠臼。一方面,像北京这样的超大城市,地铁的线路如此之长,客流如此之庞大,执法管理力量很难因此而大量增加,大多时候乘客车厢进食都不会有管理人员介入,乘客对禁食规则约束感提升困难;另一方面陋习有较强的惯性,特别是一些长距离通勤的乘客,因为赶时间,对地铁进食有所依赖,地铁禁食靠一纸规定,期待立竿见影也不现实,在规定实施初期,车厢进食现象依然普遍也属正常。
地铁禁食归根到底还是地铁文明培育的命题,需要正视文明素养养成的周期规律,如此,更考验管理的耐心与智慧。首先,应持之以恒加强宣传、教育和引导,对于车厢进食现象,要多提醒、多劝止,一点一点营造环境与氛围,推动量变到质变,打好持久战;其次,完善执法管理手段,地铁禁食劝止是基础,但也要解决好劝而不止的问题,守住底线,如配套必要的处罚办法并加大执行力度,如对拒不接受劝止的乘客予以罚款、纳入信用管理等;在管理上还可以考虑引导文明共治,鼓励乘客相互提醒、监督和制止,对于因进食损害车厢环境影响乘客便利的,乘客有权投诉。第三,有必要在实践中对禁食管理进行完善,不片面“一刀切”,有堵有疏,将维护环境与赋予便利辩证统一起来,如制定地铁饮食的食品标准、包装标准,将适宜地铁的食品从饮食供给中细分出来,从源头解决好饮食与地铁环境的矛盾,这也不失为一种引导方式。
总之,地铁禁食需要规定,但更需要将规定转变成为社会的规则共识和行为共识,管理是必要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更应重视过程而不是追求目标的急切,积小变为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