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平“加减乘除”优化营商环境增活力
来源: 发布日期:2019-07-04 浏览次数:浏览

“以前只知道冲洗照片立等可取,没想到现在办理营业执照也能‘立等可取’,真是太方便了!”前来兴平“市民之家”办理营业执照的陕航电气公司王女士激动地说,“在市场监管业务人员的指导帮助下,从资料提交、受理、审核、终审到最后完成打照,前后用时不到30分钟,真正实现了‘立等可取’”。

今年以来,兴平坚持优化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聚焦企业关切,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和“互联网+政务服务”三位一体高效运行,积极破解企业投资、生产、经营中的难点、堵点和痛点,努力实现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倾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不断激发经济发展新活力。

在服务措施上做“加法”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专门成立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和 “十一办四组”组织机构,及时将营商办由发改部门调整至市政府办,增强齐抓共管的推动力、落实力。科学制定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10+5”行动、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优化营商环境政策落实、争创“零投诉”营商环境等方案和《考核办法》十余项,做到部署到位、落实有力。

二是公开服务事项。向社会公布30多个单位3688项权责清单,将人员责任、工作任务、办理时限明确到各个环节,实现审批服务事项点对点、不断档、可追溯,为权力套上“紧箍咒”, 让公权力规范运行。先后召开100家企业《优化营商环境“兴平在行动·暖企”服务恳谈会》、服务民营企业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市场监管、住建、税务等部门分别就办事流程、时限、告知清单和减税降费、拓宽融资等进行政策解读,不但促进了实际问题解决,而且促进了政府工作与法律法规高度统一。

三是突出重点领域。成立重大项目集中审批办公室和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办公室,开通审批“快车道”,对企业投资的项目做到“多评合一”、并联审批。采取“互联网+”技术,资料齐全的“立等可取”,企业开办3个工作日完成,信用良好的给予政策支持。综合运用指标监测、动态监察、专项督查、明察暗访等手段,倒逼政府部门改作风、优环境、提效能,积极营造公平法治诚信的市场环境。

在审批环节上做“减法”

一是全力优流程。按照“三级四同”要求,全力减环节、优流程、压时限、提效能,推行“多证合一”、企业登记电子化、双告知、一承诺等措施,839个事项全面优化,376项行政许可事项办结时间平均压缩50%,“一站式”办结占全部事项的93.4%。对标上海、浙江等全国先进地区,优化流程再造,年底办事提供材料减少60%,施工许可证办理在普遍认可的120天基础上进行再优化、再精简、再规范。

二是全力降门槛。围绕解决企业融资难等问题,创新金融服务措施,贷款执行基准利率。对无法取得信用贷款需要抵押物的,降低评估费、公证费、抵押登记费等。贷款抵押物除城市商品房、商铺外,扩展到农村自建房、机器设备、集体土地经营权等。推出“纯线上、免担保”小微快贷产品,让企业快速获贷。推出银税互动“税易贷”,支持诚信纳税小微企业融资。1至5月,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68.3亿元,较年初增加1.75亿元,小微企业贷款余额5.77亿元。

三是全力减税费。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推出普惠性税收减免“春风行动”、增值税改革落地20条措施和“一线工作法”“直联包抓法”,制作减税降费时间表、路线图,精细设计“四册一台账”,全面掌握纳税人基础信息,做到“量身定做”,增强减税降费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严格税收征管,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5月,减征各类税收,受惠企业3920户。同时,积极实施直供电、直供气,降低企业成本费用。

在创新发展上做“乘法”

一是搭建“对企服务平台”。严格执行每月一次优化营商环境联席会议制度,要求所有部门“一站式”受理,看指标、看实效。积极搭建“银政企”合作服务平台,制定出台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指导意见、惠农支付融合服务全覆盖方案等,推动金融产品创新、部门方法创新,让各类资源、资本向实体经济精准滴灌。

二是推行“最多跑一次”。坚持既不过高抬高标尺,又切近市场实际需求,广泛征求意见,深入调查研究,加强所有行政审批事项和便民服务事项梳理,在推出475项“最多跑一次”事项的基础上,正在筹划推出第三批,确保全年完成100个高频事项。开通优化营商环境“直通车”,搭建政企联通平台,服务下沉,双向交办,跟踪落实,着力打通服务企业、服务群众的“肠梗阻”“中梗阻”等问题。

三是实行“一网通办”。全面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依托“市民之家”构建起“1+12+N”(1个市政务中心、12个镇办便民服务站、N个村(社区)便民服务点)的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做到一号申请、一网审批、一窗办理、一条流程到底,一改过去办事“群众来回跑”到现在的“部门内部跑”“信息网上跑”,不但做到了受办分离、办事人与审批人不见面,而且促进了“最多跑一次”不断走稳做实。

在规范行为上做“除法”

一是聚焦企业关切。围绕企业关心关注的热难点问题,开展“进企业、入项目、解难题、转作风、促发展”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大走访等活动,市级领导和包抓部门与企业负责人面对面交流,查实情,解难题,共收集融资、环保验收、供水、用地、用工等问题109个,81个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

二是培育诚信企业。全市公开了《企业经营异常名录列入、移出流程图》,推进建立信息监管、信用约束总体框架,建立企业信用名录库,让信用良好的企业在金融服务、项目审批方面享受“容缺办理”待遇。依托大数据手段,推广“双随机”制度,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制定事中事后监管制度188条,促进事前重审批向事中事后重监管转变,加速形成公平、法治、诚信的市场环境。

三是建设高效政府。依据《反垄断法》《陕西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省市实施意见,加强市场准入、产业发展、招商引资、招标投标、经营行为规范等审查力度,清理不合时宜的规定,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参与竞争。成立4个巡查组、10个派驻纪监检察组,加大“为官不为”“吃拿卡要”“新官不理旧账”等作风问题整治,实现纪监检察全覆盖。开通2部优化营商环境热线和“12345”政务服务热线,24小时受理企业和群众投诉、举报,严抓快办,促进营商环境投诉由多到少、从有到无,加速“人人都是营商环境”的氛围形成,着力增强经济高质量发展竞争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